simple website creator

《 爸爸故事 》

Mobirise
作品《 爸爸故事 》
1. 導演梁凱迪
2. 學校香港城市大學
3. 修讀課程文學士(創意媒體)
4. 獲資助年份2025年第六屆
5. 獲資助金額HK$19,708
6. 故事 哥哥在父親離世後,回憶起與父親相處的時光。從那些片段中,他逐漸留意到父親在沉默背後所埋藏著的溫柔與堅韌,以及他倆之間無言卻萬語的互動。這些珍貴的時刻讓哥哥更加體會到父愛的深邃與無私。
7. 正向訊息 在華人社會中,父子之間的情感往往是默默流淌。沉默並不代表冷漠,若用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就能發現家人無聲的關懷與支持。故事呼喚觀眾珍惜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為那些不起眼的瞬間,往往承載著無盡的深情與溫暖。

《 歸之若流 》

觀賞按此
作品《 歸之若流 》
1. 導演呂松徽、何雅然
2. 學校香港理工大學
3. 修讀課程數碼媒體(榮譽)文學士學位
4. 獲資助年份2025年第六屆
5. 獲資助金額HK$20,000
6. 故事 一位在城市中對自我價值感到迷惘的女孩,意外獲得一部能掃描人類價值的讀取器,發現自己的價值顯示為零。同時間,她從報章廣告中得知「一個能拾回生活熱情的地方」並獲得一個神秘座標。她帶著困惑與希望,決定踏上一場尋找自我價值的旅程。
7. 正向訊息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習慣以分數、薪金、學歷等標準來定義自身價值,因而容易陷入焦慮。影片希望提醒人們不要為死板的數字陷入苦思,認清每個人擁有的獨特價值,尋找適合自己的環境,過上忠於自己的人生。

《 我是一個來回人間與陰間的送信員 》

作品《 我是一個來回人間與陰間的送信員 》
1. 導演馮明道
2. 學校香港都會大學
3. 修讀課程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
4. 獲資助年份2025第六屆
5. 獲資助金額HK$0(申請者因個人原因中途退出資助計劃)
6. 故事 張櫟洐在一次意外中身亡,去到陰間成為一名送信員。在傳遞信件的過程中,他目睹了收信人們對信件截然不同的反應,感受到人間未了的情感與遺憾。然而,當他的親生哥哥張澤燊前來寄信時,一段深埋心底、讓張櫟洐不願面對的回憶逐漸浮現……
7. 正向訊息 人生難免有遺憾,若我們總是糾結於過去的怨懟、傷痛或愧疚,這些未解的心結只會阻礙我們前行。影片希望引領觀眾領悟一個重要的生命課題:唯有勇敢正視遺憾,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真正放下過去,邁向新生活。

《 了解 Habibi Habiti 》

Mobirise
作品《 了解 Habibi Habiti 》
1. 導演孔蔚珊 Saira Bibi
2. 學校香港浸會大學
3. 修讀課程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
4. 獲獎學金年份2025年
5. 獎學金金額HK$15,000
6. 故事 本地⼤學⽣ Zack 熱愛拍攝,某天走進正在準備慶祝撥粉節的南亞裔⼩社區拍攝⼀位在雜店⼯作的年青南亞裔少女 Aisha。相遇一刻紅線悄繫二人,Zack 自此經常到雜貨店找 Aisha,兩⼈更約定⼀同慶祝撥粉節。Zack 用心了解 Aisha 的⽂化,讓她卸下心防走出雜貨店,享受正常年青⼈的⽣活。
7. 正向訊息 真摯情感與開放心靈,足以跨越文化藩籬。當好奇取代偏見,尊重消弭隔閡,不同靈魂便生共鳴。瞭·為目見,了·為心明,世界因多元豐美,人與人之間真正連結,來自擁抱「不同」的善意與勇氣,相信和而不同。

《 由這片海浪開始 》

Mobirise
作品《 由這片海浪開始 》
1. 主創團隊魏國洋、朱愷盈、黃詩茵
2. 學校香港浸會大學
3. 修讀課程電影電視文學士(榮譽)學位課程
4. 獲獎學金年份2025年
5. 獎學金金額HK$15,000
6. 故事 周映霆因為學業壓力而陷入自我拉扯和內耗,逐漸變得頹廢。她在畫社活動中遇到喜愛畫畫卻遭母親強烈反對的留級生江海凝。海凝跟映霆分享自己放鬆的海邊「小基地」,讓她逐漸重拾生活的鮮活。兩人相熟相知,在海邊散心的時刻裡彼此治癒,解開各自的心結。
7. 正向訊息 或許生活中有太多負擔,人們總想默默承受或藏於勉強笑意裡。但這一切都沒關係,總有某些人或地方能輕撫我們的傷口,托起那些沉墜的重量。當兩顆孤獨的靈魂相互依偎,這份支撐便能化作渡過風浪時最堅實的浮木。

《 夜雁歸 》

Mobirise
作品《 夜雁歸 》
1. 導演楊帆
2. 學校香港浸會大學
3. 修讀課程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
4. 獲獎學金年份2025年
5. 獎學金金額HK$15,000
6. 故事 為辦理香港永居,周遊返回延邊老家取戶口本銷戶。在戶籍處陷入荒誕夢境:主任要求他通過一系列測試自證「延邊人」身份。屢屢失敗後,周遊借祖父往事觸動主任。驚醒時父母正回家取港澳通行證,躲藏身後他帶著銷戶資料出門,卻在電話裏對母親說他馬上到家了…
7. 正向訊息 歸屬感不取決於戶籍或技能,而是血脈中的情感羈絆。離鄉者如候鳥遷徙,地理的邊界卻無法割斷文化根系。結尾「回家」的雙關,鼓勵人們要接納身份的流動性——離港的延邊人,亦是攜著延邊去香港的「新故鄉建造者」。

© Copyright 2019 ImpacToday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